请输入关键字!
简体  |  繁體
“岭南风度”到底是一种什么风度
创建时间:2025-07-28

  记得刘斯奋先生在《弘扬桑梓文化,建设文化强省——关于广东文化前景的思考》一文中提到:“从全国范围看,广东文化真正开始起飞,不在农业文明时期,而是在鸦片战争前后。广东由于率先接受现代文明的洗礼,迎来了后来居上的历史机遇。”刘斯奋先生很好地定位了广东现代文化的腾飞这样一个历史阶段。那么,本次由广东省书法评论家协会等五家单位主办的“广东书法学术名家精品展”的主题定为“岭南风度”,与“广东现代文化开始起飞”有何渊源?“岭南风度”到底是一种什么风度?

  传承岭南书法学术之源

  岭南在秦之前已经存在灿烂的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高度文明,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而在广州南越王博物院保存的众多刻石陶片文物中,皆可发现秦汉文字书法流传的实证。宋代岭南,有刘昉的岭南第一墨迹传世,还有白玉蟾这样一位集道学、易学、阴阳学于一身的书法名家,可谓是岭南学者书法第一人。到明代陈白沙这位大儒,除其独创一格的茅龙笔书法之外,其更加突出的成就是阐发王阳明心学精髓,并培养出众多享誉后世的弟子。清末至现代,岭南学者书法更是璨灿若星辰。以康有为、梁启超为典型的书法革新理论与实践为圆心,以阮元《广东通志金石略》、翁方钢《粤东金石略》为著作标杆,以容庚、商承祚、饶宗颐、叶恭绰等为学者书法旗帜,加之岭南为历代迁客骚人贬谪之地,如柳宗元、刘禹锡、王昌龄、苏轼、寇准、秦观、汤显祖、包拯等等,他们均为能书善文的大家。与此同时,近代岭南文人以香港、台湾为辐射地,在书法学术交流方面有很大的便利,方便将一些新的研究方法、研究资料相互融通,而产生包容并举的研究成果。因而,岭南书法之源浩浩荡荡,并非后世有些不了解岭南文化历史的人所讥诮的“文化沙漠”。岭南书法学术的深厚积淀从源头开始,其学术成果令后世瞩目,特别是金石、碑学、篆刻书法成为岭南书法研究与创作的一股风尚,彰显出“重传承、重人文、重学养、重创新”的几大特征,也为当代“岭南风度”书法学术与创作研究所继承与弘扬。

  低调务实的“岭南风度”书家群体

  “低调务实”常用来形容广东“工匠精神”的一部分,然而,岭南书法学术界始终有一大批孜孜以求,谦虚低调的书法学术研究与创作的精英,在为广东书坛乃至全国书法的当代构建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如本次参展的蔡显良、王嘉、洪权、钟东、靳继君、谢光辉、黎向群、吴慧平、陈志平、潘英伟、吴晓懿、刘宝光、刘羽珊、朱圭铭、陈斯鹏、赵松元等,这些书家大都集中在岭南各高校的书法文化研究院所工作,如广州美术学院、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岭南师范学院、广东技术师范大学、韩山师范学院等,这些书家依托高校的学术研究氛围、学术积淀及丰厚的研究资料,可以安静而持续不懈地专注于自己的书法研究领域,对某一书法学术专题作长期而深入地思考和研究,并不断整理出专著出版。可以说,这是当代“岭南风度”书家中书法学术文化累积最为厚重的书家群体。

  笔者收藏有2016年广东书法院、南海康有为书学院编辑的,岭南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书镜•学术》一书,其中便收录黎向群先生10篇文章,文章除了关注民国书法和抗战时期的书法外,专门整理研究岭南地区近现代书家和地域书风的特征或钩沉岭南书法历史脉络,或阐发其学术成就,有许多对岭南书家的研究资料和思考均是“头一回”,确为开创性研究,直至今日,黎向群先生已出版《岭南历代名家》《岭南篆刻》多部有影响力的著作,常年在书法专业报刊发表文章和作品,其篆、隶书创作功底深厚,接续商周秦汉传统,宁静简远之风沐然纸上。另外,如谢光辉先生在“广东省书法名家新春邀请展暨学术雅集”研讨中说过的一段话令笔者记忆犹新,他在强调书法创作的严谨性时提到:“第一,深究字学。我看了一下我们现场的作品,不乏精彩的艺术呈现,风格多样。但是不容否认,还存在一些比较粗糙,甚至字法有问题的作品,篆隶楷草行都有。我们应该直面这个问题,因为我们去评论别人的书法,如果自己的作品都经不起推敲,你的评论怎么服人?因此,我们要让自己的作品不留硬伤,要有过硬的字学功底。第二,博学史地。了解历史和其它人文学科,对新材料、新史料有足够的关注和敏感,这对于提升我们作品的视野、丰富作品的内涵是很有帮助的。第三,游心诗文。书法家要对诗文有天然的爱好,我们的创作才能关注到写的内容格调高雅,章法、艺术表现力才有创新,才不会出现风格的雷同。”不错,“深究字学、博学史地、游心诗文”确为岭南学者书家坚守的治学创作原则,谢光辉先生这段话正是对“岭南风度”书法——低调务实的内涵要求和特征进行了精辟的阐发。

  蔡显良先生是暨南大学书法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何香凝美术馆馆馆长,主要专著有《宋代论书诗研究》《康有为》《书法史论麈谈》《张敬修评传》《二十世纪中国绘画赏析》《蔡显良临<吴昌硕石鼓文>

  靳继君先生出版的《梁启超》《书法家之路》《中国书法接受美学》等专著,既关注对岭南书家的研究,也关注书法本体美学的研究,并在“翰墨薪传”书法师资培训、高校书法教材研究方面卓有成就。靳继君书法创作最大的特色为“帖中冶碑”,他从明代黄道周、倪元璐、傅山、张瑞图等草书大家中汲取了气势连绵、流泻洒落的神韵,具有很强的现代气息,同时也对北碑、汉隶的线条有所吸收,还兼具章草的笔法和构型,这几种因素的融合,很能反映靳继君那种爽朗大气的性格特点。另外一个方面,靳继君书法创作面貌跟他的“品位接受理论”一脉相承,当他以一幅小品化作品呈现在边框内时,引发观者内心的那种舒适感便不自觉地诞生。也即是说他的作品很适合与“悬挂”观赏,这不是“迎合”,而是“内心情感”和创作的“融合”。

  方孝坤先生对书法笔迹学研究特别倾心,在华师大成立笔迹学研究中心并自任主任,写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笔迹学研究论文,为我国笔迹学的当代发展做出了贡献。方孝坤先生曾说:假字画给藏家带来严重损失,也极大地干扰并伤害艺术市场。笔迹鉴定靠谱不靠谱,这个答案是肯定的。笔迹鉴定的方法带有科学性,应用科学仪器。从科学客观的角度来说,笔迹鉴定可能比传统的书画鉴定还要可靠,我们传统的书画鉴定,依靠的是经验式判断。经验式判断依靠的是鉴定家积累的学识与经验,万一所鉴定的书画是鉴定者未曾见过的,或者鉴定者不小心看走眼了,鉴定的结果就不那么可靠。笔迹鉴定能消除主观上的不良因素,比如说我们笔迹分析,在技术上可以运用热敏仪去分析纸张,是不是符合所说的年代。方孝坤先生还认为,笔迹分析不但有助于书法研究,也能看出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状况。比如清雅之气,笔迹干净整洁,没有重叠复笔,没有市井之气。有些人,一看便知他清雅高洁,不染凡尘。这种人的笔迹会透露出一股清癯之气,如矛盾,朱自清的字。清气又可细分不同类型,需区别对待,如志士清雅而有力,僧徒清而空灵,弘一法师的书法前后有别,早期清而刚劲,后期清而萧散,人间烟火散尽,达到书写的一种极致。这也是跟他的形象吻合的。

  吴慧平先生在广州美术学院是博导,出版了多部对当代书法影响深远的专著,如《书法文化地理研究》《书法欣赏新论》《从书与画的并置看书法与绘画的关系》《素描教学的书法化——兼论岭南画派的基础教学》《我眼中的书法学》等,都是在当代书法的某一领域“补白”及“奠基”之作。陈志平先生也是博导,其《中国古代书学文献研究——以〈墨池编〉为中心》等专著最近刚获得中国书协主办的第八届兰亭奖理论奖,出版了《黄庭坚书学研究》《陈献章书迹研究》《书学史料学》《北宋书家丛考》《唐宋书法史拾遗》等多部专著,为书法文献研究方法论、唐宋书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以上“潜藏”于岭南本地大学学府深处的书家群体,专心学问一事,出专著,也坚持书法创作,以期把研究和创作联动起来,亦即是省书法评论家协会主席王世国先生在展览前言所说的“学艺同参”。这些书家的创作特色鲜明,摒弃了“表演”成分,更多的是书家学养的自然流露,反映到创作中的自然书写,这样的自然书写不是脱离技法的“随意”,而是在恪守技法的基础上,以自身性情和对书法的个性理解为蓝本,笔墨不是雕琢,少见拼贴花俏,不是“为创作而创作”,不为悦人耳目,书卷味跃然纸上。更为重要的是,这些“低调务实”的书家群,很少在书家个人身份上去大肆宣传,也极少有其个人专题书法展览,其作品在公众面前亮相,大都是伴随着“被邀”参加省内一些主题性展览时才出现。这样一种“学人风骨”,的确是“岭南风度”书家们最宝贵的坚守,这样的坚守,也成为了“岭南风度”书法特征最厚重、最具人文底色的根脉。

  激情勇进的“岭南风度”书家个案

  宝刀未老的王世国先生,可以说是“激情勇进”的“岭南风度”书家群的代表性人物。王世国先生和郑荣明先生一样,是广东省书法评论家协会的创始人之一,他对于书法事业的激情、才情和热情是值得大书特书的。还是从2016年那本《书镜•学术》谈起,在该书中收录王世国主席的书法评论达9篇之多,其中有他早年出版的《书法非常道》《书法中国》序言,也有他对书法教育、书法创作技法、书法审美、古代书家研究、书法历史认识等专题研究文章。时至今日,王世国先生退休多年,依然在书法研究与创作的道路上热情澎湃,才艺横溢。如其专著《中国历代书法家评述》《中国书法家》《当代书法评鉴》《书法解密》《八公山人书法艺术》等著作,以其专业的眼光,平易晓畅的表述赢得了众多读者的赞赏,并对当代书法评论、鉴赏、审美的推广普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世国先生保持旺盛的精力,时时在《书法报》撰文,对当代书法现象、书法批评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研究与评析,对当代书法许多书法普遍性疑惑提出了有价值的见解。省内重点大型展览,特别是省书法评论家协会主题展及会员专题展,王世国先生皆热情为之撰写前言及到场出席开幕式并进行热情洋溢的致辞,为繁荣岭南书法孜孜不倦。他提携后学不遗余力,鼓励青年书法学人多写稿,不断为协会会员联系报刊杂志,提供发表文章的渠道。而他自己无论是退休前还是退休后,均保持着每年向慈善机构捐赠个人书法作品拍卖善款的记录不破。书品重要,人品更重要。书法本身即是“如其人”的艺术,当前有些书家稍有成就,便专心收徒收费,把名利放在了艺术的前面,因而在书艺本身的探索上裹足不前甚至倒退。王世国先生却是当代书法人“仁心向善”的好榜样。

  正如他自己所说,一个立志于在书法评论方面做大学问的人,还应“学艺同参”,广东书法评论家们倒要真的拿起“厨刀铁釜”,要“做一碗好的”给“食客”们看。王世国先生不仅倡导书法同行们要这样做,自己也是多年来一直坚守不怠。笔者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对于榜书及草书的探索实践。

  王世国先生凭藉自己长期以来对书法美学的钻研,提出草书 “豪纵奔放,流畅圆融”的创作观念,笔者曾多次为其草书创作撰写评论,其中一篇为《狂草是他审美理想的生动呈现——王世国先生草书评析》,观其草书,走笔如骤雨旋风,迅疾骇人,而且常常一笔书数字,连字连画,隔行不断;纵有不连处,也是上下映带,笔断意连,气脉相贯。无论是他写九条屏《杜甫·饮中八仙歌》这样的大作,还是《孟浩然·春晓》这样的斗方小品,都是一气呵成,如大河奔流,一泄千里。显然这是继承了张芝“一笔书”的艺术特色,“如行云流水,拔茅连茹,上下牵连,或借上字之下而为下字之上,奇形离合,数意兼包”(张怀瓘《书断》)。中锋行笔也是王世国草书的一大特点,线条浑圆、凝重、沉厚,通体饱满,四面俱到,如锥划沙,很有质感;特别是笔画的转折处,使转圆浑,如折钗股;在笔势的变换处,绞转裹锋,筋骨内含。书法用笔虽有中锋、侧锋和逆锋的不同,但是中锋乃为篆籀用笔,始终是历代书家的看家本领。王世国以中锋为主,偶用侧锋、逆锋,可谓“得笔”,故“骨筋、皮肉、脂泽、风神皆全,犹如一佳士也”(米芾语)。王世国的狂草“志在新奇”,力求做到“数画并施,其形各异,众点齐列,为体互乖”(孙过庭《书谱》)。他的草书中同一笔画或偏旁部首,常能写出曲折、轻重、粗细的变化,实现“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豪芒”(孙过庭《书谱》)。王世国曾说:“书法中浓墨破水,亦可润色开花,干湿浓淡,能够变化多端。”他写狂草全用陈年生宣纸,墨色层次丰富。因此,观赏他的狂草作品就像是在欣赏一幅文人水墨画,墨色氤氲,烟云缭绕,有涓涓流溪,有野花点点、有孤峰突起,有藤蔓盘曲……真是“画到极至就是书,书到极至亦是画。”欣赏其作品,内心情感总是能随其墨韵的变化而起伏流动,时而凝重、时而轻快;时而充实、时而虚淡……他营造出的是“细雨霏霏远烟湿,墨痕落纸虬松秃”这样一种“五色交臻,神融笔畅”的墨色世界。王世国先生曾多次表示:书法不是文字抄写,书法作品是有思想的艺术品,蕴含着书家的艺术理念和构思。对于草书章法,他反对“如排算子”似的呆板拘谨的形式,主张既“错杂变化”而又“和谐统一”的美。而且他还有一个妙喻:“好的章法如君子,‘和而不同’;坏的章法如小人,‘同而不和’。”我们用“乱石铺街”“浪里撑篙”来形容他狂草的章法,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花了诸多笔墨来描写王世国先生的书法评论及创作,目的在于其作为“岭南风度”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具有很好的分析样本价值,而不是把其无限拔高。当代书法“唯技是从”的不良风气导致了很多书法“从业者”不屑于创新,不屑于关注有创新激情及才情的书法家实践,而是沉迷于“抄古袭古”沾沾自喜。“岭南风度”应该是如王世国先生一样怀有“书家大爱情怀”的不畏浮云,激情勇进。相信未来,成长于岭南的青年书法家们能继续扛起“激情勇进”的大旗,摈弃酸腐之气,用宽广的胸怀、格局和视野去拥抱书法的未来。

  道游艺的“岭南风度”书家群体

  志于道,游于艺。要做到几十年对书法的热忱真心坚守如一,何其难哉?纵观郑荣明先生的书法人生,没有理由不为他“呐喊一回”。他从赣入粤,把钟绍京、黄庭坚、王安石、解缙那种创新不灭的书法文化精神带到了他中年之后不断“奔走”的岭南,虽然不能说他达到了以上古代文士大贤那种高度和深度,但是,在当代学术环境背景下,郑荣明先生足够算得上是成就非凡了。

  对传统书学:从怀疑到深入。郑荣明先生从解剖传统书学入手,知得失而辨古今。其对传统书学的解剖方法独特:不力求繁琐的考证,不力求庞大的体系框架,而是如一位剑侠,专找传统书学中臃肿蹒跚的“伪真理”痛下杀手,挤出水分,正本清源。他很推崇胡适先生的一句话:“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对岭南书法:从选择到重构。2004年9月25日,康有为书学院在康有为故乡广东佛山南海丹灶镇成立,郑荣明先生由此进行了长达十几年的围绕“康有为书学”“康有为奖”的系列策划和建构,将康有为书学研究提升为中国书法学术界引人注目的“项目”,为当代书学积累了一笔丰厚的财富。他跟一般策展人的区别在于他始终站在研究、弘扬康有为书学思想,借以带动整个岭南书法走向全国,最终为当代书法创作带来新鲜的血液的立场和宗旨上来施展他的抱负。2007-2008年间,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第九届全国书法展览由广东省文联、书协承办。郑荣明成为策划工作的核心成员,由他执笔撰写的厚厚一本《第九届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览方案》,成为国展珍贵的文本档案。该《方案》确立的展览主题词“高度、品位、创新、和谐”,至今仍然立足前沿。而无论从宣传工作中利用网络设置“国展专区”、设立新闻发言人、每月一期“国展通讯”,还是在分区布置展览作品、《作品集》和展览作品顺序相对应、每种书体由中国书协各专家委员撰写学术评论,还是通过开展系列地方性书展及讨论会以提升岭南书法、书家的知名度等举措来看,郑荣明先生在策划上的创新意识和重构能力令人佩服。在近三十多年的时间,郑荣明先生利用其康有为书法院、省书协、省书法评论家协会、岭南书法院等“领导”职务的天时地利,通过主持策划、评鉴省内及全国性质的大小三十多个展览,有序运作岭南“书法批评论坛,书法教育论坛,“文士风流、岭南霞光、艺池春晖、岭南风度”等系列书法评论家协会主办的书法展”,在宏阔的场景中极大地推动了岭南书学的繁荣和发展。郑荣明对岭南书法的“三重构(书家、书展、书学)”运动,其意义已经超越了传统认识中的书法批评家价值。对当代书坛:从反思到求真。2018年1月起,《书法》杂志社全年开始连载郑荣明先生的震撼大作《当代书法十批判书》。“批判书”中对“展览体、导师体制、二王还魂、机械套用工匠精神”等当代书法不良现状进行有理有据的深入批评。郑荣明先生四卷本《思逐风云——思渊居书法档案》(中国出版集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发行)集中收录了他书法批评的系列文章,与此同时,他还出版了《龙鸣书简千字文》《文心雕龙:岭南系列书家评述》等专著。当代不少岭南书坛中青年名家,都是在郑荣明先生策划的主题专题展览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

  从对中原书风的评论到对“隶变的遗憾”论析,郑荣明先生不断地从草书和汉简中汲取创作变革的营养,他对草书和汉简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临习,并融合为其“谦谦君子的儒雅风度”创作风格。在不断的艺术人生磨砺中,他的草书作品有汉简之古韵风雅,汉简作品有草书的奔放灵动。郑荣明先生还在自己书法创作追求的不同阶段招收不同书体学习方向的弟子,既拓展书法教学经验,传播书学知识与技法,也通过教学来调整、挑战自身,向书法创作的新境界不断迈进。

  而郑荣明先生这样不屈的抱负背后,却是他常年奔走于企业家、官方机构、媒体等单位请求赞助、协办的基础之上,成就了一次次书法展览和研讨会,编辑了一本本呕心沥血的书法杂志专刊、成就了一批批岭南书法骨干。依托于广东省书法评论家协会、岭南书法院这样没有官方经费拨款的组织,开展众多大型活动,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而郑荣明先生“偏向虎山行”,延至今日,在郑荣明先生的“忙碌”下,一波波展览依然春风般如约而至。似我等懒散后学,经常在其策划的活动展览中“蹭饭”而自喜,确为惭愧有加!因而,对郑荣明先生,这不仅是一种“志于道”的评价了,更是一种“殉于道”的致敬才对!

  童志雄先生是省书法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湖南褚遂良书法院院长。在岭南、湘湖书法界相当的活跃,其作品多次参与全国展,书法从颜真卿出,兼具王铎、米芾的字法结体,具有篆籀线条的圆浑苍劲。相比于郑荣明先生的创作面貌,童志雄先生的创作更加洒脱自由,且风格保持着较长时间的稳定自若,这也是“岭南风度”书家游于艺的一种淡定心境的体现。

  陈二泉先生是一位中国基础教育界的有思想的管理者,对中国书法有着满腔炽热的情怀。80年代末的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现为粤港澳大湾区书法教育研究所所长,广东省书法评论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因从事教育管理的背景,陈二泉先生更加关注书法艺术的传承、书法人才的培养及书法活动策划、书法媒体宣传等工作。人们常说,当今不缺书法家,但缺少善于推广书法家的书法人,陈二泉先生站在岭南书法未来发展的角度,推出“大湾区书法研究”这一概念并力行之,虽然可以预见,其“创举”不可能如想象中的顺风顺水,但作为一位教育管理的成功之士,能转变视野,站在书法艺术发展的立场去“经营”一种看上去没有多少实际效益的事业,确也令人佩服。我想,“岭南风度”不仅体现在书法创作上,同样体现在书法活动的组织策划中。

  联通书协的“岭南风度”书家群体

  相比于内地,在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的地方书协组织首先在活动组织形式和内容策划上会有更多、更好的便利条件。本次精英展中王志敏、黄品功先生、赵永金先生便是地方书协组织的重要核心成员,其中王志敏先生是佛山书法家协会会长,黄品功先生、赵永金先生则分别是东莞市书法家协会、深圳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其中黄品功先生先生还兼书协秘书长。这些书家群体要联通书协整个协会活动的运作、取得书协会员对自身工作和书法水平的认可,则更需要一身令人信服的书法专业本领、一种心怀书协集体的大爱精神,一份组织书协活动的突出能力。这样的书家群体,作为书协内部的杰出代表,还联通整个岭南地区、甚至全国各地的各级别官方和民间书法组织及书法家个人,他们要盘活整个活动,同时自身的书法素养又在“盘活”中得以淬炼,完善、提升,最终成为本地区德高望重的书法引领者。“岭南风度”的内涵便在“联通书协”的过程中得以深化。

  王志敏先生的金文书法创作与研究可以说独树一帜。笔者曾以《宽厚自然,醉而不狂的金文书法开拓者》为题评价其书法。他撰写的《金文书法摭谭》历时10年完成,于2011年出版,被列入了《2011年中国书法年度报告》。该书从金文书法与商周社会文化的关系出发,再到对金文书法艺术特色的深入研究,视野宏阔,立论精严。在谈到撰写这部著作的初衷时,他说到:“晚商就开始出现金文,它很强调一种潜意识里的视觉秩序,找不到一种很具体的规律。发展到西周,这时的金文是横列整齐,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地方。西周也要讲礼法了。后来礼学制度到秦代之后又变成法律,这就是人类的秩序。它偏偏在金文的发展过程中表达出来,这就是文化在书法中的一种体现。撰写《金文书法摭谭》的价值在于有些文化工作必须有人做,先人没有留下很多手迹,给粤文化带来很多遗憾;今天的人不做这些工作,那么会给后人留下苍白的过去。” 他没有走时下比较流行的“金文草写”风尚,更没有走一味从形式上还原“古法”的老路。而是以自己宽厚的个性情怀,融入书法创作和篆刻之中。郑荣明先生如此评价其创作:“王志敏把金文的空间加宽,把许多重要的笔画加长,形成了一种‘宽袍大袖’的特有意态,显得雍容大度,神闲自如,在‘庙堂之气’中增加了特别的‘华贵之气’,这无疑是王志敏对金文品格的特有体验,因为这种特有,他塑造了难得的‘王氏语言’,在岭南乃至全国书坛篆书创作上有了重要的一席之地。” 王志敏金文书法创作的丰富性还不止于此。更在于其能通过灵活地用墨,展现出一种“温润浑厚”的山林气息。林散之用裹锋羊毫写草书,并以清水破墨营造出草书线条的丰富变化。王志敏则以“泼墨、积墨、涨墨、焦墨”等丰富的表现手法来表现金文书法生动的线条,让我们感受到金文书法那种“温润浑厚”的山野之风。同时,因其对金文字型的精准把握和“随情赋型”的创造能力,其作品中“金声玉振”的精神气质便深深地烙在了观者心中。在作品中,他经常能通过字型的对比营造出作品空间的雍容大度,并以或“圆浑”的涨墨,或“苍茫”的枯墨飞白线条来表现书家内心情感的细腻变化。王志敏先生执掌佛山市书法家协会主席一职之后,佛山书协的展览与研讨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广大会员展示提升的舞台更加广阔。

  笔者曾以《踏步而来,浪鸟诗书——漫谈黄品功先生书法艺术人生》为题评价黄品功先生先生书法。生活在东莞的书法人都能深切地感受到,东莞书协活动多、比赛多、展览多,作品集多,东莞书协会员已达一千五百多人,光国家级会员便有上百人。如此众多的展览、比赛,作为东莞市书协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的黄品功先生先生,自然是功不可没。《书法导报》在2021年曾以《做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新时代书法工作者》为题对黄品功先生的书法组织工作进行了访谈报道,其中几个小标题为“一是注重健全发展、壮大队伍。二是注重打造精品。三是注重普及惠民、打响品牌。四是注重做精学术。五是注重整理史料、编书修志。六是注重创新惠民、深入基层。七是注重内联外交、拓宽视野。八是注重借力媒体、造势鼓劲。”笔者了解到,东莞书协组织的展赛活动,既有跟省、国家级书协共同主办的如“观音山杯、省南雅奖”等、也有东莞市书协独立主办的系列活动;有切合时代主题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国百名书法家献礼建党百年书法专题创作展、东莞市书协第八届主席团成员作品展、东莞市第四届妇女书法篆刻作品展、尚碑·东莞市书法艺术提名展、首届“林直勉杯”东莞市书法艺术(隶书)大展等,也有接地气,走进人民中去的“鳌台杯、清风朗怀·廉政法治——“长安选堂奖”东莞市第十三届青少年书法现场大赛、袁崇焕杯、东莞市临书大赛”等。特别值得一提是,东莞市书协已相继举办了两次“篁溪雅韵·东莞市书学讨论会暨入选作者精品展,推出了一批活跃于书坛的书法理论家,开创了全国地级市举办书学讨论会的先河。如此多活动的要顺利举行,常能看到黄品功先生忙碌的身影,搞策划、拉赞助、拟启示、办展览、开幕式、做推文、出作品集,每项工作黄品功先生都要亲自把关。在大浪淘沙的荡涤中,有悟性、能坚持的才子便能在岁月的磨砺中脱颖而出——黄品功先生就是那一位!黄品功先生的书法从魏晋、颜、柳中来,以宋代黄庭坚和米芾为主要融汇对象,努力实现其“逸笔草草”的个人书写意境。他很勤快,哪怕活动再繁忙,也坚持在夜阑人静时挥毫临帖或作书,其在朋友圈发的“每日一书”,常有惊喜之笔。

  “通变”能力是一个书家创作水平的重要标尺。《文心雕龙》有言:“文辞气力,通变则久。通变无方,数必酌于新声。故能骋无穷之路,饮不竭之源。”他从黄庭坚、米芾线条和章法中得到的是一种清健洒脱的“风骨精神”,而不是刻意模仿的字结构和笔画形态。为了追求自己的书写意趣,黄品功先生尝试在宿墨中兑53度白酒作书,他以条幅的纵逸行款,不经意的枯笔涨墨为背景,展开自由的章法布局,那种“天开云鉴、岁月留痕”的淸健之风跃然纸上。他说,汇集一批志同道合的书法人,创造一个平台、营造一种氛围,感悟一种书法人达观自足的别样人生,为东莞的书法事业增一份光,发一份热,不急不躁,功到自然成,这就够了。

  赵永金先生有着专业院校的书法学习背景,创作水准及书法研究都有较为深厚的功底,在其带动下,深圳书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良好局面。在书协任职的“岭南风度”书家群还有很多值得去介绍研究的人,如已经卸任的前东莞文联主席、广东省书协副主席周汉标先生,前东莞书协主席黄贵田先生等,都是“岭南风度”书法的深度开拓者。

  崖壁虬枝的“岭南风度”书评协会

  繁花似锦的“岭南风度”书法一路走来,看上去风景如画,但奋斗之途却筚路蓝缕满是艰辛。因为,“岭南风度”的概念提出、整合,及书家群体活动组织展览、研讨等一系列学术主题策划,大部分依托于郑荣明先生苦心孤诣,坚守至今的广东省书法评论家协会这样一个平台,还有协会主席王世国先生,众多副主席、主席团成员及理事会、会员的鼎力支持。在当前书法表面上特别繁荣,实际上却不少人为了“名利”而来的现实背景下,省书法评论家协会没有官方的经费支持,全靠会员或企业家的赞助,部分地方政府的协助,而能坚持到今天,培养众多岭南书法名家,全靠的是协会主要负责人及其支持者一种坚忍不拔的书法情怀。广东省书法评论家协会于2012年7月在碑学大师康有为故乡南海丹灶正式成立,它是目前国内唯一一个由书法评论家、书法理论工作者和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书法家、篆刻家、书法教育工作者自愿结合组成的专业性与广泛代表性的社会团体。协会积极倡导以学术研究、书法批评影响和促进书法创作,努力提高当代书家的学术修养和艺术境界,推动书法艺术健康发展。协会虽在广东,但是具有全国视野。协会通过“广东书法园·岭南霞光”提名展、“文士风流”会员展、“广东书法园·G20”全国问道系列展、“大道之行”公益展、广东省书法评论家协会提名女书法家作品展、“南粤杯”广东省青少年书法大赛暨“南粤书法教育论坛”“中华书道•名家讲堂”、中国书法批评人才高级研修班、2019年9月举办庆祝友声书社成立三十周年全国书法家作品展暨当代书法创作与批评学术雅集等一系列品牌活动的运作,通过《书法界》《中国书法评鉴》《岭南翰韵》《东方翰韵》《书法观察》等媒体平台的建设和推广,以及北上江西、辽宁、山东,东达江浙举行书法展及学术活动,协会已成为书法界具有明显活力的新锐组织,得到业内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广东省书法评论家协会在书法评论和书学研究方面取得丰硕成果,显示出在书法理论研究的强劲实力,有力地促进了广东省书法艺术的发展,提升了广东省书学领域的整体水平和在全国的地位。2020年起,协会联袂广东省蓝态幸福文化公益基金会,每年举办一届“岭南书法学术蓝态奖暨岭南书法学术年会”,以发掘书法学术新苗,奖掖书法评论人才。协会在创会之初就确立了讲奉献不讲报酬的公益思想。协会许多人都是协会工作的义工和志愿者,并没有在协会领取报酬,而是经常牺牲自己大量的业余时间,积极谋划、组织和参与协会的各项活动,甚至捐献出自己的书法作品,为公益事业添砖加瓦。多年来,协会不仅协助开展了“广东省‘强师工程'中小学紧缺学科骨干数师专项培训之项目:书法学科骨干教师专项培训”工作,还不定期地向广东省经济欠发达地区,如边远山区、贫困地区、学校提供书法教育等帮扶活动,帮助建设艺术图书室、进行书法捕导讲学。为了筹集资金,协会在蓝态公益基金会中成立了“岭南书法教育基金”,并且与蓝态公益基金会共建美术馆,以此作为协会举办慈善公益展览的基地。

  广东省书法评论家协会已经将“学术、阳光、公益、担当”作为立身发展之本。协会会员同心同德,抱团共进,踏实前行!放眼未来,协会从无到有,从有到强,壮大为一个在广东乃至全国都具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书法艺术、学术专业团体,并必将为推动中国书法文化的传播、促进广东书法事业的更加繁荣作出更大的贡献。

  至此长文行将结尾之际,我们再来回顾开头之问,“岭南风度”不是一个机械的拼凑概念,而是一个开放的、内涵丰富的、具有岭南书法学人特征的书法观念和书法价值追求,它 “有传承之源、有低调务实、有激情勇进、有志道游艺、有联通融合、有坚守情怀……”。一句话,它是你、我心中追寻的书法理想和目标。

  清末著名学者王国维先生曾说,“哲学者,世界最古之学问之一,亦世界进步最迟之学问之一也。”书法又何尝不是如此,而书法学术活动的展览、研讨组织活动更是如此。要推动书法创作与研究更进一步,艰辛可想而知,需要如广东省书法评论家协会这样的“崖壁虬枝”之功,需要一批书法人站在悬崖之壁颠,却要尽己所能去努力实现“虬枝环抱,繁花似锦”,为“岭南风度”书法局面的勃勃生机而耕耘不息。